432888威尼斯7710(中国)Best App Store

转载:简谈第四次工业革命核心科技之新材料之王:石墨烯

发布时间:2021/02/09 浏览次数:561

迄今为止,人类社会已经历经了三次工业革命,即:第一次工业革命,是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中的蒸汽时代。之前,人类活动都是依靠人力,但人的力量是有限的。在蒸汽机出现以后,人类的生产力得到了解放,从农业时代进入到了工业时代; 而第二次工业革命,是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初的电气时代,随着电力的广泛使用,并且开始使用第二种化石能源——石油,人类进入现代化社会;

从20世纪4、50年代直到今天,随着第一台二进制计算机的问世,人类进入了信息时代。 目前,科技界普遍认为,人类已然进入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初期,量子科技、人工智能、基因工程、新材料、新能源等是核心的基础科技。 之前,我在《科普时报》的专栏中,简单科普了这些科技中的量子力学的基本概念、量子计算、量子通讯、人工智能等。那在接下来的系列文章中,将再简介一下石墨烯、可控核聚变,以及转基因等。 在此先从堪称能改变世界格局的21世纪的“新材料之王”——石墨烯(Graphene)谈起。 什么是石墨烯呢?

简而言之,石墨烯是碳的一种存在形式,它与从铅笔芯一直到金刚石(也就是钻石)为同素异形体,由同样的单一化学元素组成,区别只是它们的碳原子之间的结构不同,因排列方式不同而具有不同性质的单质。 就拿钻石来说,其碳12原子的结构特征是每个碳原子都有四个共价键,原子间结构牢固,组成具有四个角相等的正四面体,形成一个钻石晶胞,然后无数个钻石晶胞聚在一起形成了钻石。后来,由于其化学键硬实,结构牢固,被垄断世界钻石业的De Beers(戴比尔斯)借用来代表爱情: “钻石恒久远,一颗永留传”,成了全世界每个新娘的必需品。 那么,什么是石墨呢? 首先,石墨不是立体结构,是一层一层的,每一层由无数个六个碳原子形成的环连在一起,而无数层的落起来就是石墨。 不过,层与层之间没有化学键,靠的是分子的范德华力结合(注:Van Der Waals’forces,根据荷兰物理学家约翰内斯·范德瓦耳斯命名,指分子或原子之间非定向的、无饱和性的、较弱的相互作用力),而范德华力和化学键相比,结实程度相差太远了,好似手纸一般,层与层之间非常松软,而且还可以相互滑动,因此,石墨具有润滑性。 而一个单层的石墨就是石墨烯了——由碳原子以SP2杂化轨道组成六角型呈蜂巢晶格的平面薄膜,只有一个碳原子厚度的二维材料,但为何叫“烯”呢?因为它有碳碳双键。 以前,石墨烯被认为是假设性结构,无法单独稳定存在,直至2004年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物理学家安德烈·海姆(Sir Andre Konstantin Geim),以及其学生康斯坦丁·诺沃肖洛夫(Sir Konstantin Sergeevich ''Kostya'' Novoselov),成功在实验中从石墨中分离出石墨烯,证实它可以单独存在,两人也因“在二维石墨烯材料的开创性实验”,共同获得201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。 其实,他们没有使用任何高科技手段,而是“纯手工”的用透明胶带来切割石墨,将石墨烯“撕”出来的。不过,这听着简单,却包含了一个数学原理,就是不管多厚,哪怕有几万层,只要每次一分为二,再一分为二,so on and so forth,分十五次就能达到目的(你们可以自己试试看,拿一本厚书,一分为二,再一分为二,看看分几次就能分出一页,一般不会超过10次,因为2的10次方就超过1,000页了……)。 显然,石墨烯是目前世上最薄的纳米材料,一层的厚度只有0.355纳米,三层一块儿才一个多纳米,是几乎完全透明的,只吸收2.3%的光,好似二维结构;又是目前世上最坚硬的纳米材料,重量极轻,强度却是钢的300倍!同时,还是目前世上电阻率最小的材料(其电阻比铜或银更低,即导电性非凡),以及拉伸性好、导热性和散热性均最强等各种特点。

那么在现实中,石墨烯可以用在哪里呢?事实上,可用的地方太多了,仅例举一些吧。 由于石墨烯的电子移动速度极快,又轻又薄又结实,机械强度特别高,再加上它是透明、电阻率极低、良好的导体,因此被期待可用来发展出更薄、导电速度更快的新一代电子元件、甚至芯片;也适合用来制造透明触控(可折叠的)屏幕或光板、甚至太阳能电池;并可用来做汽车或航空的材料;在军事上的用途更广,比如防弹衣,又比如航母弹射器管道中的润滑层(现在都是用特种润滑油,当滑块高速运动时,会摩擦产生高温,润滑油会变质、甚至蒸发,以致磨损滑块)…… 而在科幻中,大家可能听说过太空电梯(这里先挖个坑,以后另外详谈)。现在人类上太空需要发射运载火箭,载人舱与空间站对接,又费钱又费时,相当危险。于是,在科幻影视里,人类会搭建一部电梯,直接连接到太空站,去太空旅游的话,只要进到这个电梯,按一下你想去的太空站就行了。眼下有了石墨烯,因其又轻又坚固,这个科幻构想看来就将成为现实了!

XML 地图